客户至上 专业立本 协同创新 追求卓越
扶贫日记 | 送法“丰收村” 彰显律师新作为
浏览量
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听到“贫困村”,我的第一印象是土房林立,水、路不畅。而此次赴贫困村送法下乡,让我惊喜地感受到了农村的建设成就与巨大变迁。
昨天,我和同事陈世欢、靳滨滨两位律师与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郭小卫、法工委副主任田文平、监察司法工委副主任常百宁及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定点扶贫村——商洛市镇安县青铜关镇一个叫丰收村的地方开展“精准扶贫”+“民法典送法下乡”活动。

我们一行人从西康高速东坪出口下高速直达丰收村。窗明几净的新居、袅袅烟火的“农家乐”、一排排的蚕桑厂房、已具规模的养猪场、新潮时尚的民宿客栈、现代感十足的旅游景区建筑,给我带来了一波一波的震撼,我不由的发问:“这是贫困村吗?”省人大常委会派驻丰收村第一书记陆德平灿然一笑,满是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到,丰收村虽然名叫丰收村,但过去村民分散居住在一沟两山,受自然环境所困,从来没有丰收的年景。全村608户村民,277户贫困户,在中央脱贫攻坚战役的安排部署下,在省人大常委会的定点帮扶下,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确定了“山上要搬迁、山下搞产业”的发展思路,依托4A级景区塔云山,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水变清了,路变宽了,村变美了,村民口袋鼓起来了”,丰收村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的带领下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漫步在生机勃勃的丰收村,我满是震撼与激动,震撼于贫苦村的嬗变,激动于村民们过上了如此幸福的生活,当然,内心更多的是感动,可以想象,是党中央,是我们的扶贫政策,是我们上上下下的扶贫工作人员,是我们村民们的勤奋,构成了这一幅幅脱贫路上的美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是奔向小康路上的专属色彩。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为村民们宣讲《民法典》,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与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为丰收村村干部、68户村民代表讲解了《民法典》知识,围绕村内邻里纠纷、保护未成年、农村集体与宅基地、劳动者权益、民间借贷纠纷、离婚冷静期等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生产生活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

现场,我们还为村民赠送了《民法典》、《民法典农村法律解答100问》等普法读本,引导村干部、村民们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法是天下的准则,百姓的命运更是系于法。《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的百科全书,关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们真切的希望,在推动《民法典》实施的过程中,更多地培养基层群众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果。
作为新时代的律师,我们更应该积极发挥我们的专业所长,踊跃参与到各种普法宣传活动中,让人人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晓,让法律能够得到切实践行、充分维护、有力保障,在脱贫攻坚路上,在社会法治建设中彰显律师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