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至上 专业立本 协同创新 追求卓越
从香港法学院到第一家陕港联营律所,一个法律人的探索和成长之路
浏览量
前段时间,联营所接待了一批“00后”的年轻客人——山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涉外法治”实验班的同学们,带队老师介绍说这些同学都计划本科毕业后去境外法学院继续读书。看着他们充满朝气的脸庞,我有好几次都恍神回想自己从法学院学生成长为一名青年律师的经历。
2013年的8月,我离开西安去香港读书,也是在去年的8月,我从美国回到西安,加入了永嘉信这个大家庭。这七年是我的回“嘉”之路,也是一个法律人的探索和成长之路。
香港
HONG KONG
从零开始
我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法学院,当时顺利被香港中文大学的J.D.(职业法律博士)两年项目和香港大学及其他几所英国学校的LL.M.(法律硕士)一年项目录取,本着两年总比一年学得多的朴素想法,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当时专业课和托福成绩都还不错,也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我怀揣着满满的信心去了香港,但是这份信心很快就被击得粉碎。我发现自己应付托福考试的英语水平根本不足以应对纯英文的英美法教学,当我还在努力琢磨课堂上教授上一句话什么意思的时候,同学们都已经因他的下一句而话哄堂大笑了,更不用提每节课之前动辄几百页晦涩的英文阅读材料,以及对英美法思维方式的陌生感。
我意识到自己必须马上整理挫败感,调整心态,从零开始。在征得各科老师的允许后,我录下了他们的每堂课录音,一次听不懂就课后多听几遍,别人可能两个小时读完的阅读材料我就潜心读一整天,坚持了没多久后,语言对我而言就不再是障碍了,而且因为阅读了大量精彩、出色的判决书,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北京
Beijing
学着做一名律师

在北京工作时,代表客户去新加坡参加国际商会仲裁庭庭审,庭审结束后出来看到新加坡河畔的晚霞
香港毕业后我就去了北京,在其他律所短暂实习后最终加入了一家律所的国际业务部,在这里工作的几年里,我有幸接触到很多有意思的项目,有国际商会仲裁院的仲裁案件,有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境内的全流程法律服务,也为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人物家族处理过法律纠纷。
带领我的合伙人律师是一位非常有韧性的女性,她对我后来工作习惯的影响很大。在一起纠纷中有一项关键证据是客户已经遗失了的多年前的一份提单,连客户自己都放弃了,但她坚持认为一定还能找到副本,并且最终在货运公司一堆尘封的文件中找到了,把纠纷解决在了协商阶段。也因为她有过央企法务的工作经验,所以在我们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她更强调着重用法律为客户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法律成为客户的障碍。
我在这里完成了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充满着挑战和泪水的,它从一个个因时差问题等待着外国律师或客户发邮件的深夜而来,从因为缺乏经验考虑不周而受到资深律师的批评中而来,从因为第一次一个人去做汇报前一夜紧张到睡不着觉而来;同时,这个转变也是充满希望的,它从每一份写完自己都很满意的法律文书中来,从全面支持了我方主张的仲裁裁决中而来,从外国客户因为我们的专业服务而对中国的法治环境有所改观中而来。
有一段时间我因为一个项目频频回西安出差,一切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天早上看着妈妈在家里紧张地为我熨着衣服准备着早饭,陌生而又惊喜的是西安律师团队的专业水平与北京律所相比也毫不逊色。我开始萌生了回西安工作的想法,但在回家之前,我还想出去体验一遭,于是我申请了美国的法学院。
华盛顿
特区
Washington DC
拓展思维,拥抱多元文化

在华盛顿特区参加世界银行的法律周活动
乔治城大学法学院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距离美国国会、最高院、证监会等机构都只有步行距离,也因此它的宣传语就是“在法律制定的地方学习法律(learn the law in the place where laws are made)”。
有了工作经验后重返校园,我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再纠结于成绩,不再纠结学什么方向好就业,文凭或学位也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去拓宽自己思维的边界,去拥抱多元的文化。
我惊讶地发现,除了中国学生多为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出去攻读硕士学位以外,其他国家的同学大多都是有过工作经验的政府公务员、律师、法官,所以我在这里结识了各个国家的法律从业者,了解他们国家的司法体系、律师职业等等。
我也会去世界银行做志愿者、为一家环境公益组织提供志愿法律服务、参加美国国务院开放给法学院学生的各项活动,我选择新颖又前沿的FinTech课,听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工作的老师讲美国数字货币的监管、科技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的边界,众所周知,这些问题现在也是我们国内监管体系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美国法学院有着非常知名的社交(networking)文化,就是鼓励学生去和已经工作的人写邮件约一起喝咖啡、约上门拜访等等,不仅仅可以获取资讯、经验,还可以获取某些实习或工作机会,法学院甚至还有不少的专题讲座教学生如何去有效地networking。
怀着好奇心,我也常常约我感兴趣领域的律师或者国际组织的工作者一起喝咖啡,出乎意料的是我从未被拒绝过,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一位律师,你们都已经这么忙碌了,为什么还愿意挤出时间见素昧平生的法学院学生并跟他们分享你的工作和人生经验。她告诉我这是回馈,因为每个人都对这个职业抱着极大的尊重,每个人从法学院走向律师职业都很不容易,他们有义务把从前辈身上获取到的智慧和善意回馈给后辈。这份回馈也让我动容。
西安
Xi'an
保持热情,保持谦卑,保持好奇心

近乡情怯。
在面试了几个律所后,我很快被这个面试时坦承告诉我自己也有不足,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团队吸引。我其实也担心过自己选择回到西安,选择加入这家律所是否正确,但是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后,很快所有的顾虑便烟消云散。就像“联营”本身的理念就是希望不同文化碰撞出全新的火花一样,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又多元的团队,大家“和而不同”,有像我这样一直做律师的“老法律人”,有从法律科技公司或证券公司转行而来的,也有专门负责开拓市场的同事,他们特殊的职业经验和独到见解,给我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常常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去年年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环节是写下对自己未来五年的展望,我当时写了一条是“保持热情,保持谦卑,保持好奇心”。
坦白讲,学习确实能让我感觉到我与我所处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连结,这一点在我刚考到驾照的时候便深有感触,因为我开始注意到马路上那些以前与我无关的交通标识;在自学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之后,我也更理解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律师职业最吸引我的地方大概就在于这是一个需要保持热情并终身学习的职业。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学习行业知识、学习财务知识、学习同样的法律规则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适用等等。这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团队为我们的不断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内部活动让大家切磋和交流技艺,也有很多机会去参加外部培训,大家常常为专业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也经常为别人提出的独到见解或者写出的精彩文书赞不绝口。

在西安正式步入法律殿堂,在香港从零开始接受系统的英美法训练,在北京摸索着成为一名律师,在美国拥抱多元文化,在联营所找到方向。
我曾看到过一位律师写道“当我选择走上律师这条道路后,就再也没有东张西望过”,这句话鼓励了我很多年。从初入法学院的大门,到今天已快步入而立之年,我自己始终对律师这个职业充满了热情和敬畏之心,令我感到幸运的是,在我回“嘉”后这些与我并肩同行的人们,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