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至上 专业立本 协同创新 追求卓越
青律有言 | 杨锡凯:用知识产权联结乡村振兴
新一代,是奔涌而来的后浪,是永嘉信未来的期待。一起发掘永嘉信优秀青年律师,了解其专业上的“多面”,走近有言,有颜,有研的他们。
“青律有言”人文系列第二季再度开启!从“多面青律”窥探永嘉信专业人才的力量。
从程序员,到公职人员,再到知识产权律师?人生的跨度可以有多大?本期文章让我们一起了解青年律师杨锡凯的故事。
努力+运气=“上岸”
杨锡凯本科专业是网络工程,毕业后进入成都一家软件公司,成为了一名软件工程师,主要负责给大型商业银行开发交易系统。这个行业任何小的疏漏都可能直接导致重大事故乃至银行停摆,大家经常看到有的银行“系统升级中”往往就是银行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在那段日子里,他长时间保持着加班到半夜的状态,更是有过连续两个通宵不睡觉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也锻炼了他“吃苦担当”的能力,他甚至说:“做律师后的压力和强度还远远达不到当年的程度。”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程序员平时工作很辛苦,周内每天晚上基本10点后才能下班。到了周末,他就抓住难得的休息时间,和伙伴们相约一起喝酒聊天,迟迟不想回家。看起来生活张弛有度,但其中的问题只有他自己知道。三年的程序员生涯让他明白,他的内心并不是很喜欢编程这份工作,骨子里其实更偏向文科,平日枯燥的编程工作让他有了转行的想法。
一番思索后,他选择辞职回到家乡西安,为考入体制内做准备,报考的时候他才真实地感受到自己选择的路有多难,他所选择的岗位有近百位竞争者。裸辞回家,二十多岁的成年人没有稳定工作,父母的期待加上自己的焦虑,让他在那段时间倍感压力。但好在他没有自乱阵脚,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每天清晨到深夜,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复习备考,半年的疯狂努力,加上一点小幸运,他成功“上岸”了,以笔试面试均第一的成绩考入了西安市级部门。
在进入市级部门后,杨锡凯工作格外努力,积极参加单位举办的各种征文、演讲活动。谈起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那段日子,他坦言自己收获巨大,了解到了政府的运作方式,更是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为他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了铺垫,他说:“体制内和律师工作很多地方是相通的,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无论在什么岗位都需要时刻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劲头,挑重担、扛重活,这样自己的成长也会很快。当然,多和优秀的人学习、交流也很重要,多去拜访各个行业的优秀的人,这样才能倒逼你的成长,增加你的见识。”
“专利代理人通关秘籍”
(图左一为杨锡凯)
2016年是国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一年。在政府工作的第三年,杨锡凯也被派往蓝田县白鹿原与秦岭交界处的一个村子开展扶贫工作,他说,这是他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也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
在当地,他的主要工作是为村民修路、修房、解决吃水问题,争取扶贫资金,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他在农村整整待了两年多,条件非常艰苦,工作和生活都在村委会,几周才能回一趟家。在一次走访中,他不慎摔倒,到医院确诊韧带撕裂,在家拄着拐杖休息了一个月后,又匆匆赶回单位继续工作。好在经过他和其他同事的努力,村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当初不为人知的村子现在已经成为蓝田县白鹿原影视城附近的一处著名景点,不少市民在节假日期间都会专门驱车前往游玩。
在扶贫期间,他偶然了解到了“专利代理人”的考试,“专利布局”、“专利导航”、“技术情报”、“专利诉讼”……一个个新鲜的名词让他对知识产权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扶贫的第二年元旦,西安下了一场大雪,足足有20公分厚,整个村子被白茫茫的大雪完全覆盖住,外面的车开不进来,里面的车也出不去,整个村子恍如隔世。这个时候,他就待在村委会研读从家里拿来的《专利代理人通关秘籍》,他甚至说,这是他的知识产权启蒙读物。
因为扶贫工作成果显著,在结束了两年多的下乡扶贫后,杨锡凯调回原单位,担任办公室主任,但他对备考“专利代理师”的热情并没有丝毫减退,在他看来,知识产权代表着未来,未来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就是知识产权,未来真正强大的企业一定是拥有技术的企业。他也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目标,就是为技术型企业和技术人员服务,让更多有价值的技术产权化,帮助扫清技术转化为真正生产力道路上的一切法律障碍。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除了日常忙碌的工作外,他坚持每天六点起床,早上一小时,中午一小时,晚上三小时,像军人一样严格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两年间,他先后通过了专利代理人考试和司法考试,也如愿拿到了“双证”,杨锡凯鼓起勇气从体制内辞职,来到永嘉信,正式成为了一名知识产权律师。
能干程序员就能干律师
他坦言,从体制内辞职干律师自己纠结过一个月,考虑过结果有可能不尽人意的情况,众所周知律师行业竞争很激烈,不是人人都能干好,但是他的出发点是兴趣:法律与技术、艺术设计的交叉,法律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交叉让杨锡凯对未知的律师工作信心满满,就像他说的,“有兴趣不至于干的很差。”
来所之后,他加入了专业做知识产权的黄振东律师团队,黄律师跟他说“干律师和搞科研、写程序本质都一样,首先你遇事要有自己的方案,不要迷信权威;其次一个法律上的解决方案和你写程序一样,每个变量每个表达式都得精准,每个细节都要落下去找到法律依据,不要飘在天上,否则你的程序准得出Bug崩溃”。虽然总结他的工程师生涯是“巨大的压力+无休止的加班”,但幸好之前那份工作并没有让他“崩溃”还坚持下来了,所以他觉得能干程序员就能干律师。
开启律师职业生涯不久后,杨锡凯遇到了一个标的很大案子需要去成都做财产保全,但那时成都疫情逐渐紧张,完成“三天两检”后才可以自由出行。当时没有一个宾馆愿意收留他,去到成都某区法院,法警也不让他进去。但是客户又非常着急,他想起黄律师经常说的:“律师卖的就是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不仅是法律上的,更多的是去法院、政府机关以及企业办事碰壁,在事情无法推进的时候,如何去解决问题。
于是他硬着头皮开始找各种办法。先是寻找法院内部的人,联系了一圈也没找到所谓的“熟人”。后来又尝试联系成都本地的律师帮忙,好在一位认识的律师提供给他一份成都很多法院的办公电话,在把该法院立案庭的十几个座机挨个打了个遍后,终于得知该法院另外一个地址门口的自助机可以办理财产保全事项,他以为事情完美解决,激动地给黄振东律师、陈保良律师打电话汇报,黄律师却在电话中说:“还没有完成,你明天必须见到法官或者联系上法官,把保全后续的所有细节都压实了”,刚准备放松的他瞬间压力满满。
第三天一大早他匆匆赶去法院,结果依然不放行,他反复说明自己的难处,终于,一个工作人员被他打动,用私人电话帮他联系了负责的法官。法官听了他的经历后耐心地在电话里落实好了所有细节,这时他的成都之行的任务才算彻底完成。最后,被封在法院的法官还特意让杨锡凯站在法院门口,说要从窗边看看这个“难缠”的西安律师长什么样。在他晚上坐上返程的高铁后,就收到了成都封城的信息……
在外人看来他的经历丰富到不敢想象,在他眼里,从工程师-体制内-律师看似跨度很大,其实都离不开一个主线——“技术”。工程师阶段是在一线进行技术研发;体制内阶段是作为甲方通过对系统的应用提出改进方案,计划外又去农村扶贫;律师阶段又是彻底跳出来去服务这些科技企业、工程师、乡镇政府、村集体和村民。扶贫一线的经历让杨锡凯对农村、乡镇、县域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成为律师后也产生了继续服务乡村振兴的想法。未来,他希望能在“科技文创领域”和“乡村振兴”两个领域里继续深耕。目标是能做到综合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科技文创企业的创新成果,以及继续深入学习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多地服务乡镇政府和地方村民。
在杨锡凯身上,感受不到炫耀与高调,与他交流你会发现有一种源于内心的坚定与平和,这不在于他的经历,而在于他对自己目标的专注与坚持。多重经历让他变得更加笃定与开阔,但不变的是内心的真诚始终清晰可见。就算知道他有了新的方向也毫不意外,因为他依旧会做的很好。